风电产业开启高质量发展之路-新华网
新华网 > > 正文
2024 10/22 07:59:26
来源:经济日报

风电产业开启高质量发展之路

字体:

  相当于60多层楼高的世界最大海上风电机组,可应用于水深35米以上广泛海域的双主机、双风轮“Y”字形漂浮式风电平台,相当于两架A380客机长度的世界最长风机叶片……在日前举行的2024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,一系列风电行业的创新成果让人眼花缭乱。随着中国风电规模不断壮大,如何在创新中“转”出更高质量,备受关注。

  跨越5亿千瓦装机里程碑

  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推进,风能作为重要清洁能源之一,正迈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新时代。

  全球风能理事会最新报告显示,2023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117吉瓦,同比增长50%,创历史新高。其中,中国以75吉瓦的新增装机容量,占据了全球新增装机总量近65%。今年1月份至8月份,我国风力发电量接近6000亿千瓦时,占全国总发电量近十分之一,已成我国第三大电力来源。

 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介绍,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10亿千瓦多一点,我国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超过5亿千瓦,约占全球装机容量的一半。中国风电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

  如今,我国已构建起具有国际顶尖水平的风电产业体系,风电装备制造能力稳居世界前列,一系列原创性、突破性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在此助力下,近年来风电企业加快出海步伐。截至2023年底,累计出口风电机组容量已超1500万千瓦。2023年全球新增装机前5名风机供应商中,有4家来自中国。

  风电市场发展,为外资企业成长提供了广阔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。今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,德国、丹麦、挪威等国际展团高调亮相,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参展,包括西门子、斯凯孚、舍弗勒、埃克森美孚等。这些企业不仅展示了其在风电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产品,还将与中国风电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。

  “今年以来,我国风电装机规模持续增长,发电量持续提升,海上风电平稳推进,‘走出去’成效显著。”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综合处副处长崔广胜表示,下一步将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,确保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按期投产。加紧落实“十四五”规划明确的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重点任务,稳步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。

  创新决定产业能飞多高

  创新成果迭出,这是记者对2024北京国际风能大会的最直观感受。

  设计高度185米,相当于63层居民楼,叶轮直径超过310米,扫风面积超过7.7万平方米,相当于10.5个标准足球场……东方电气自主研制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尤为引人注目,这也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、叶轮直径最长的海上全国产化风电机组。其中,机组的发电机、叶片、轴承、电控系统等关键部套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,是中国风电装备全产业链技术快速进步的最新成果。

  除了大型化继续突破,风机还在向更远的海面迈进。中国中车重点展示的海上漂浮式20兆瓦风电机组“启航号”,日前在江苏射阳中车时代绿色装备产业园成功下线。“启航号”机组风轮直径达260米,最大叶尖高度可达320米,扫风面积相当于7个标准足球场。满发风速下,转一圈可发电40千瓦时。该机组打破了地域限制,将风力发电的疆域拓展到更为广阔的深远海,成为中国风电技术创新的又一次飞跃。

  风机大型化离不开更大的验证平台。中国首创、全球最大的35兆瓦级六自由度风电整机试验台广受关注。三一重能测试工程师、南口试验中心负责人冯时介绍,该试验台由三一重能完全自主研发设计,采用100%国产供应链建设,是迄今全球可承载功率最大、还原度最高、验证最全面的风电整机传动试验台,可满足35兆瓦级整机全生命周期验证需求,将为风电大型化创造更多可能,也代表中国在大兆瓦风电验证领域拥有更高话语权。

  风电技术的进步,为风电产业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。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表示,随着适应性技术持续创新,风电机组已经能够突破常规应用环境,包括超高海拔、超常规温度、超高风速环境等,在抗台风技术的支持下,风电机组已经可以“与台风共舞”,将风资源的可利用范围显著扩大,也为深远海风电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验支撑。

  质量决定产业能走多远

  “全生命周期安全可靠”是整机厂普遍强调的高频关键词。

  风电设备造价昂贵,一次事故带来的不仅是直接财产损失,还会对风电产业的声誉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。近年来,海上风电不断向深远海推进,风机大型化快速提升,一些机型来不及进行长周期实地验证就要推向市场,如何保障风机质量是一道必答题。

  大会期间,金风科技、远景能源、运达股份、明阳智能、三一重能等12家整机企业共同签署了《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》,表示将共同规范市场竞争中的各类行为,重点解决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,这意味着风电行业将更加注重寻求发展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平衡。

  在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、风机产品线总裁娄益民看来,风电是新质生产力、先进生产力,风机是长寿命需求、高价值投资的设备,必须要坚持长期主义,关注25年、30年全生命周期的收益状况。

  “曾经站在巨人肩膀上快速成长的中国风电现已蹚入‘无人区’,接下来向前的每一步都是全新的探索,这意味着风机将从‘制造’进入‘创造’阶段。越来越大的新机组开发需要海量成本投入,包括全工况、多层级测试验证在内的大量投入,都应在终端产品价格中有所体现,让创造、创新的价值得到市场认可。”娄益民说。

  制造端精益生产是保障风电设备质量的重要一环。近日,全球首座风电行业“灯塔工厂”认证落户中国韶山·三一重能叶片工厂,实现了风电行业“灯塔工厂”从0到1的突破。三一重能副总经理廖旭东介绍,在韶山工厂,一台ipad即可实时监控工厂所有运行情况和生产数据,从生产单元的温度湿度,到螺栓力矩控制、叶片打磨平整系数等工艺参数与技术指标,每一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都将呈现在平台上,以此实现对生产全流程360度无死角在线监控、精益化管理。

  风电行业高质量发展,还要解决电能可靠性问题。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原副司长史立山说,今后要解决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存在的波动性问题,形成独立提供新能源电力的能力,这需要进一步加强风电和储能的配合、风电与微电网的配合。

  娄益民同样表示,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系统的主力电源,要真正将电网中的绿电占比提升至80%甚至更高,就需要克服风光的强波动性,基于构网型风机、构网型储能建立“源随荷动、荷随源动、源荷互动”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一条可行之路。只要突破构网乃至离网设备的技术瓶颈,弃风弃光问题将迎刃而解,新能源将开启繁花似锦的未来。(记者 王轶辰)

【纠错】 【责任编辑:焦鹏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