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线观看一级av,加勒比久久综合网高清,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,H无码精品动漫在线观看免费

新華網 > > 正文
2023 08/ 09 10:53:17
來源:新華每日電訊

江蘇新潮村:三代村居“同框”,道出振興“密碼”

字體:

  黃海之濱的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新坍鎮,有一個遠近聞名的“新潮村”。“全國勞動模范”巴一愷帶領廣大干部群眾,以不畏艱難、敢闖敢干的“戰長灘”精神,終將寸草不生的鹽堿地改造成畝產數百公斤糧食的高產田,家家戶戶住上新居,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村。

  新潮村何以“永立潮頭”?從空中航拍俯瞰,當年開荒者自建的平房、新世紀之初新農村建設的樓房、近年來興建的農房改善集中居住社區——三代村居恰巧“同框”,嵌入在一片綠色的田野間,清晰展現了鄉村巨變。

  鹽堿地上起新居

  蘇北農房大多為村民自建,零散分布,但新潮村原九隊卻是一排排整齊劃一的平房,讓人耳目一新。

  “不像別的村組是一家一戶自己蓋房子,我們的老房子是集體建的,不僅齊整,而且質量好,用的都是青磚。”談起新潮村原九隊過往的歲月,巴坤華老人神采飛揚。他自豪地向記者介紹,當年村民特意去隔壁縣學習燒窯制磚,同時代的土坯房現在基本坍塌了,而九隊的磚瓦房經受住了歲月考驗,歷經半個世紀仍能住人。

  更令人驚嘆的是,在新潮村原九隊北側,還保留著幾棟頗有“民國風”的青磚樓房,這些樓房原來是作為村里的公共浴室、劇場、食堂使用,同樣由當年村民一磚一瓦集體興建。“那個年代蘇北農村里竟然有這樣的小洋樓,可以說是相當氣派,不到城里就能去劇場看電影,確實很‘新潮’。”一名“60后”參觀者看到這里不禁發出感慨。

  新潮村原九隊舊貌。射陽縣委宣傳部供圖

  射陽縣東臨黃海,千百年來,起灶煎煮海鹽曾是這里村民的生計。半個多世紀前,新潮村原九隊舊址還是一片無人居住的鹽堿地。如今,新潮村原九隊傳統村落不僅得以保留,周邊還建起一排排嶄新亮麗的新居。

  2008年,射陽縣在尊重群眾意愿前提下啟動康居工程,在新潮村建成第一批新房。近幾年,借助省里推出蘇北農房改善行動的契機,又新建了一座集中居住新型農村示范社區。

  新潮村新型農村示范社區。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鄭生竹攝

  走進村民金立良的新房里,就像是到了城市樓盤樣板間,裝修得十分精致。“要是放在城里,我這個房子就是小別墅,應該值不少錢吧。”金立良半開玩笑地說,他家房子樓上樓下兩層共有145平方米,各種家電家具應有盡有。

  “三個不同時代的住房依次排列,以肉眼可見的方式,展現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”新坍鎮黨委書記王義豪說。

  敢闖敢干“戰長灘”

  1926年出生的巴一愷在淮海戰役中響應號召,主動支前,并火線入黨。淮海戰役勝利返鄉后,20多歲的他擔負起帶領新潮村原九隊發展的重任。

  巴一愷帶領村民摸索出了“包產到組、以產計工”等辦法,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;創造性地將旱作制改為水旱輪作制,采取“種綠肥、多養豬、深挖溝、草還田”等措施改造鹽堿地,連年獲得豐收。

  “翻地、挑河、打磚坯……村里號召我們做什么就做什么。”72歲的唐維珍老人回憶說,當年她們16個女同志組成“鐵姑娘隊”,披星戴月,和男勞動力一樣干,沒有人叫苦叫累,只有一個念頭,就是要把家鄉建設好,“今天吃苦,是為了明天過上好日子”。

  不過,面對嚴酷的自然環境,也有村民打了退堂鼓。“當時就有6戶提出來,長灘要搞成,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,沒有信心,后來就搬走了。”巴一愷老人回憶說,“但我們決心堅定,就算只有一戶也要干,在長灘治理好后,出走的6戶又搬回來了。”

  1973年,巴一愷又帶領群眾自辦窯廠、燒磚建房,為農戶建起新房,讓農戶免費居住。

  “村里原來是茅草房,臺風一吹就能掀開屋頂,大伙想要建磚瓦房,只能到外地窯廠用草換磚頭建房子,但這樣到哪一年才能成功呀?”唐維珍老人回憶說,“經過隊員集體協商,我們還是覺得要自力更生,自己想辦法搞土窯、燒磚頭、學瓦匠、學木工。白天不夠夜里湊,有時凌晨3點起床,干到晚上10點才結束,終于建好新居。”

  1979年,巴一愷被授予“全國勞動模范”稱號。

  在新潮九隊不畏艱難、敢闖敢干“戰長灘”精神的感召下,20世紀80年代,射陽連續12年獲得“全國棉花狀元縣”;進入新世紀,又連續13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。

  接續繪就新圖景

  當下的新潮人,正秉承當年老一輩人不畏艱難、敢闖敢干“戰長灘”精神,接續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。

  射陽縣是江蘇省較早推行“聯耕聯種”的農業縣,如今這里的小田已悄然變成大田,多數村民已將土地流轉出去,由種糧大戶規模化耕種,新潮村也不例外。

  “土地集中連片后,大戶才愿意耕種,流轉費用才會水漲船高,最終讓農民受益。”2016年擔任新潮村黨委書記的劉愛軍,是土生土長的“新農人”,自己曾經營家庭農場。在他看來,新潮村現以老年人居多,“老人農業”的種糧效率遠比不上規模化生產,但很多村民都有難以割舍的土地情結。

  為了打消群眾顧慮,劉愛軍主動將自己經營的家庭農場轉為村集體所有,并多次召開群眾座談會,講解政策,最終以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方式,成功吸引村民流轉了850多畝土地。

  “流轉費用不少于自己種地的收益,還能騰出手來出去打零工。”新潮村村民唐維忠說,他一家五口人有6畝地,全部都流轉出去,每畝每年有固定的900元租金收入,工地上打零工收入也不少,生活條件大為改善。

  為了增加群眾致富門路,新潮村還以合作社為載體,帶動優質稻米規模種植,增加農副產品市場競爭力。“只靠賣糧收益有限,需要在延長產業鏈上、打造農產品品牌上動腦筋。”劉愛軍說,合作社已成為中糧集團指定的供應商,年收儲3萬噸原料糧。同時,新潮村還將本村生產的大米加工成年糕、粽子等,遠銷日本、韓國、澳大利亞等國家。

  另外,新潮村還著力改善人居環境,提高村民居住條件和幸福指數。對老建筑修舊如舊,延續歷史文脈,再現20世紀六七十年代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。

  近年來,新潮村榮獲中國最美村鎮“生態宜居獎”、第二批“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”、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等稱號。新潮村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行穩致遠。

  為了繼承“戰長灘”精神,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,激勵后輩追尋新潮村奮斗的印記,新潮村以巴一愷帶領干群艱苦創業的故事為主線,創辦起一座新潮紅色文化傳承館。記者在館內看到,通過圖文資料、生產工具和情景模擬,當年巴一愷帶領干群戰斗在鹽堿貧瘠長灘上的場景宛在眼前。

  在當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射陽新實踐中,射陽提出要持續推進農業強縣建設。射陽縣委書記吳岡玉說,射陽將一體化實施糧食穩產保供、鄉村產業發展、農業科技提升、農村改革創新、農民收入倍增、和美鄉村建設“六大行動”,加快建設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,爭創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。(記者劉兆權 鄭生竹 沈汝發)

【糾錯】 【責任編輯:王雪 】
閱讀下一篇:
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94171